还没等大家的歼-20S携带无人僚机打出漂亮的战果,欧洲“Bulgarian Military”就放出了更震撼的画面——一架疑似运-89的中型平台,与一架明显带有隐身设计的无人机一起飞行。这情况说明,在美国提出“协同作战飞机(CCA)”这个概念整整九年之后,中国已经领跑其他国家。
欧洲的无人机发展速度真的是挺慢的。
2016年,美军考虑到F-35高水平的自动化和网格化作战定位,决定开发配套的低成本无人机,用来搞情报侦察、电子战和打击任务——其实就是用无人机的低价,把本来昂贵的F-35能完成的高风险任务给替代了。这么一来,美军计划装备1000架左右的CCA,未来还可能上万架,总成本也得上百亿美元。于是,好多军火公司纷纷涌入市场,推出了MQ-28A、XQ-58A和“弃兵”等无人机产品,涵盖了美军未来打仗的各种领域。
▲美军为F-35设计的CCA作战环境图示
为了达到高空飞行、隐身能力、长时间巡航以及一定的机动性,这些无人机大多配备中等涵道比的中小推力发动机,布局也挺像样的。根据当时美国空军的规划,CCA会由C-17A或者C-130专门的载具运送,进入战区后再通过空投的方式放下。它们会借助指挥系统与F-35或者其他有人驾驭的战斗机协同作战——这个专用的CCA,能够极大提升F-35的单项性能,既能规避风险,又能增强战斗力。比如说,F-35准备攻击地空导弹阵地时,先派搭载先进传感器的CCA去侦察,接收到电磁信号后,再派挂载导弹的CCA进行打击。
▲美国空中工业的确开发了不少无人机,真是花了不少心思。
在这样的体系中,高度智能化的F-35和CCA与过去那种由预警机指挥的混编战机模式变得非常相似,只是以前由指挥的战机,现在变成了指挥官,真正达到了“堪比预警机”的效果。不过,美国空军很快发现,F-35的单座设计很难改成双座(因为座舱紧贴F-35B的升力风扇,而F-35AC则改成了燃油舱),意味着飞行员在飞行的同时还得操控无人机,难度极大。所以,美国空军不得不减少配合作战的CCA数量,目前打算只控制一两架CCA,想减轻飞行员的负担。
曾经被认为是奇迹的F-35B升力风扇,现在却陷入了尴尬的局面。
歼-20和歼-35没有像F-35那样受到限制,甚至在2021年前就已经有双座型号的研发计划了。就像当年美军提出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方案,推动了霹雳-15的出现一样,歼-20S和无人僚机联合作战的进度和技术上限都远超F-35结合CCA的能力。这次欧洲网站报道的场景看似荒谬,但其实是无人僚机服役前必须进行的测试——即使以歼-20S的航电水平和双座布局,要直接与无人僚机一起升空战斗,风险也不小。相对来说,运-89的先进平台配备的电子设备更完备,空间也更充裕,用它来做测试,简直再合适不过了。
国内利用运-89平台,研发出了不少先进的作战装备和单元,技术水平提升不少。
虽然美军一直偏向于用低价无人机,国内也借鉴了这些经验,可没照搬,而是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。比如以攻击-11、“神雕”无人预警机为代表的,那可是高价值、操作难度大的装备,说明在操作环境更完善的情况下,国内打造的无人机水平很高。比起美国空军还在为“低成本”头疼,这才是真正把“无人僚机”推向极限——未来歼-20S的作战方式,很可能就是带领一帮无人平台,包括预警、加油、侦察和轰炸之类的,组成一个以歼-20S为核心的战斗编队,按需完成各种任务。
▲无人加油机这个方向,真的是挺令人期待的,未来肯定会带来不少惊喜。
像这种高度理想化的场景,确实对后座飞行员的要求挺苛刻的——得在狭窄的座舱里,偶尔还得扛着几G的过载,指挥多架无人机作战,甚至还要完成空中加油,真不是一般人能顶得住的。话说回来,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,歼-20S要实现这点挺难的,毕竟它本身就设计成两名飞行员并排的歼-36,才是中航工业心里真正想搞的主打机型。
#AIGC热点大赛#
炒股配资10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